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艳霄
(相关资料图)
“2003年我们的规模还很小。我印象里,那时候,公司才刚刚完成改制,还没有进入大发展阶段。不过,我们已经开始‘走出去’了。”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汪力成说起华立出海的故事,颇为感慨。
40万“试”出全球化第一步
华立的外向型基因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不过,彼时的华立只做外贸订单,并没有外贸自主权,订单都来自国有外贸公司,连商标等都由他们提供。进入90年代,华立才拿到第一批自营进出口权,有资格独立进入外贸市场,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的品牌。
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究其本质依然是外贸。转折发生在2000年,华立首次走出国门,尝试在境外投资设厂。
泰中罗勇工业园董事徐根罗是华立首次出海探路的第一人。彼时,他领下在异国他乡建起电表厂的任务状,只身一人带着40万元来到了泰国曼谷。“后来回想,估计把握不大,态度将信将疑,所以让我自己先出来,小成本试试水。”徐根罗说。
汪力成也坦言,那时,无论是走向省外,还是走出国门,都刚刚起步,“很难,也很辛苦,不知道成不成,也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省吃俭用修缮工厂、启动生产线,到开拓市场、因地制宜改进设计,克服一道道难题之后,华立在泰电能表制造工厂在曼谷扎稳了脚跟。2003年之后,华立电表在泰国一直保持着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销地产”战略得到有效落地。
汪力成回忆道:“第一次听到‘地瓜经济’的比喻,我还听不懂什么叫‘地瓜’,什么叫‘地瓜经济’。直到身边有人说,地瓜就是番薯。”南方人对番薯自然不陌生,汪力成也瞬间懂得了这一比喻的意义,“就是把根扎在浙江,让藤蔓长出去,到别处吸收阳光雨露,汲取营养,最终壮大根茎,就像地瓜一样。”
这个妙喻在汪力成心里留下深深一笔。
“民间外交家”如何炼成?
2005年,在多方合力之下,华立开始了境外发展模式创新的探索,在泰国东部的罗勇工业园区投资开发规划占地12平方公里的“泰中罗勇工业园”。这是中国首批在海外设立的八个工业园之一,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招商,目前工业园入驻企业已有百余家。
“目前,我们的泰中罗勇工业园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等这一项目完成后,园区总面积预计达到20平方公里,将有300家以上企业落户。可以说,中国企业在海外集聚的工业园,没有一个规模超过我们的。”汪力成介绍。
而最令汪力成骄傲的莫过于园内企业的成长性。“从2005年跟踪到今天,在工业园中,因为各类原因退出或‘死亡’的只有5家,余下的(企业)日子都过得很好。”
泰国工业园的形势一片大好,汪力成的目光又落到了墨西哥。2015年,华立趁势在墨西哥新莱昂州——一座位于墨美边境的城市,布局北美华富山工业园。
“现在规划面积也有10平方公里。边建设边招商,已经有30余家企业入驻,还在墨西哥带起了一波‘中国热’。”汪力成笑言,相比2013年,如今的墨西哥连中餐馆都多了起来,味道也改善了许多。
他还谈到,如今的墨美边境,像极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在建设,不止是来自中国的企业。我现在只担心土地不够,要抓紧审批流程,再拿10平方公里的地。”
汪力成透露,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华立的发展思路也愈加清晰。“我们制定了一项战略规划,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更多的中国工业园,形成‘三大三小’的境外工业园格局,包括正在扩建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也包括规划中的北非摩洛哥工业园等。”
这让潮新闻记者想起不久前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的对话。魏江谈道:“如今,国际关系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止停留于政治层面,更甚者关乎民意。让中西方人民在基层来往,或许唯有经济能够架起桥梁。”
华立就是架桥者之一,他们以工业园为纽带,让中国企业家、民众与国际沟通的桥梁渐成坦途。如今,泰中罗勇工业园已为超4.5万本地人提供就业岗位。“央视曾经多次到我们的泰中罗勇工业园采访,本地员工都说中国老板好,让他们的平均工资相较从前增了三四倍。”
汪力成算过,待该工业园二期项目完成,预计聘用10万名本地员工,“10万人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
而北美华富山工业园所在的新莱昂州,州长也正号召州内超百所技工学校全部开设中文班。“州长开动员会时,也邀请我到现场。他说,‘华立来了,今后大量中国企业会到这里建厂,学生们今后将有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如果懂几句中文就更容易找到工作,中文说得好,工资也可能比同事高。’”汪力成谈到,新莱昂州还特别为每个开设中文班的学校提供补贴,“第一批中文班学生毕业时,他们还邀请我一同去颁证。”
“这是荣誉,也是责任。企业、企业家走出国门后,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国家和人民,要有‘民间外交家’的责任感。”汪力成说。
地瓜,不止枝繁叶茂
华立,像是浙江企业的一道缩影,从“浙”里启航,在全球开枝散叶。而一如“地瓜经济”之喻,地瓜的故事不只在枝繁叶茂,更在根深柢固。
“这些年来,我们从未搬迁过总部,始终在浙江,始终在余杭。”汪力成表态,无论华立如何壮大、产业遍及全球,“余杭永远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也永远是余杭的企业。”
许多浙商都是如此。借产业园的平台,汪力成跟踪观察了十数年,“无论是泰国还是墨西哥,‘走出去’的浙商企业,真正转移产能的很少,几乎都在海外做‘增量’。”
他特别分享了一组数据——“走出去”的企业每在当地销售1美元,其中都有0.6美元来自中国供应链或母公司,换而言之,还拉动了中国的出口。
“而且,本土企业并不会停产,而是发展内需市场或者向产业链更高端走,这样一来,留在浙江的部分价值就更高了。”在汪力成看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腾笼换鸟”。
面向未来,汪力成的态度很辩证:“下阶段,经济的阵痛是必然的,但并不是坏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倒逼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但若从十年乃至十五年后回望今天,浙江甚至中国或将因此达到新的境界,浙江也会产生一批真正的跨国公司。”
汪力成谈到,跨国公司并不是外贸企业,而是能够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整合的公司。“可以说,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跨国公司,华为也还没有做到。但我相信,十年之后,单是浙江,跨国公司就不会少于15家。”
在华立海外各个会议室的玻璃外墙上,次第印着全球大江大河的轮廓,从长江、黄河,到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华立的故事也顺着河床,时而奔腾,时而缓流,奔涌向世界。
浙商心语
汪力成 华立集团董事会主席
“八八战略”提出“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这一提法与当时的浙江、浙商发展实际高度契合,让我印象深刻。一来,当时浙江的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都非常紧缺,发展空间不足;二来,浙商的足迹本就遍及全球。其实,我们当年在“走出去”方面也有试探,但总是很迷茫、犹豫,直到“八八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地瓜经济”的妙喻也让我们“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信心愈加坚定。
20年来,华立一直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也陆续在全球多地建起工业园,为国际产能合作助力,像是泰中罗勇工业园,已成为中泰合作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年来,我们从未搬迁过总部,无论未来华立如何壮大、产业遍及全球,杭州余杭永远是我们的家乡,我们也永远是余杭的企业,地瓜的块茎会永远在这方土地上。
学者论道
贲圣林 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
华立是浙商全球化的先行者,这与华立最初以外贸为主的外向型基因密不可分。从只做外贸订单到自营进出口,从自身尝试海外设厂到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工业唐人街”,华立是“地瓜经济”的优秀代表,前瞻性地探索并打造出中国企业平台型全球化模式,在如今全球地缘政治震荡的背景下,为中国企业迎接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应对选择。为了让更多浙商更好地“走出去”,今年5月,华立掌舵人汪力成受组织委托和时代召唤,领衔创建浙江省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为走向全球的浙商提供“抱团出海”的组织与专业支撑。祝愿祝福汪会长的中国跨国公司愿景早日实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