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公司 >

唐初宰相制度小考

2023-08-21 00:04:02 来源:哔哩哔哩

唐朝宰相制在沿用隋朝旧制的基础上,又加以改进,最终形成一条完善的政治制度。三省长官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为宰相,但是由于武德年间太宗曾居尚书令一职,自此后尚书令不再授人,尚书省副贰左右仆射遂成为尚书省的最高长官。贞观元年九月,杜淹以御史大夫拜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是唐朝宰相中以杂号拜相的第一人。此后,魏征、侯君集、戴胄又分别以“参预朝政”这一名号拜相,唐朝宰相的名号逐渐多了起来。“贞观十七年,以兵部尚书李勣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始也。”乾封三年,张文瓘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才正式入衔,成为宰相的正式名号。而唐朝宰相另一常用名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贞观八年太宗给李靖的一封诏书中:“疾有小廖,三五日一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永淳元年四月,郭待举、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名号才成为宰相的正式称号。

唐初四朝共有宰相145人,共164任。其中两次担任宰相者14人:高士廉、长孙无忌、杨师道、李世勣、褚遂良、李义府、骞味道、狄仁杰、姚筹、李元素、李峤、韦巨源、陆元方、杨再思;三次担任宰相者1人:豆卢钦望;四次担任宰相者1人:武承嗣;五次担任宰相者1人:萧瑀。《唐会要》宰相条目太祖朝列宰相16人,太祖实际任用12人,其余4人高士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均为武德九年六月宣武门之变后任命,实际出自太宗之意,因此把4人列入太宗朝宰相;《唐会要》宰相条目列太宗宰相29人,排除前朝遗老如陈叔达、裴寂之流,再排除张行成、高季辅、许敬宗这3个高宗朝宰相,太宗实际任用了21人。排除前朝宰相和死后新皇帝所任宰相,高祖自己任命了44位宰相,武后自己任命了68位宰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 从宰相籍贯看关陇集团的势力衰微

以宇文泰为首的关陇集团曾经是西魏、北周统治力量的核心,到隋朝,关陇集团依旧是最具有政治活动力和影响力的政治集团。关陇集团直接建立起了西魏、北周政权,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之父杨忠、唐高祖之祖李虎均是西魏时政治要人,隋唐的最高统治者也都属于关陇集团。

在唐初四朝宰相中,出自关内道者29人,为诸道之首;此外河北道共有宰相25人,河南道有宰相21人,河东道有宰相14人。四道共出宰相89人,占唐初宰相总数的%。应对僻远的山南道只有1位宰相,而岭南道竟然以为宰相也没出。有数据可知,唐初的宰相籍贯仍旧以黄河流域为主,但是宰相的籍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关中地区,河南、河北两道逐渐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再看宰相在各朝的籍贯分步走势。高祖朝12位宰相,有x位籍贯是位于关中,到太宗时情况与高祖时出现差异,但是并不显著。到高宗时出自关中的宰相只有x位,其他地域拜相者大幅增加。武后时情况更是如此。

二、 宰相中的士族和庶族

1、 士族中也有寒门,庶族中也有高第。

有些老牌士族,由于历史过长,家族分支众多,有的支系人才辈出,门第显赫,有的支系人才不振,同一般寒门无异。李怀远出自赵郡李氏,据《旧唐书·列传第四十》载,李怀远“早孤贫好学,善属文”,因缺乏入仕之道,同族人“欲以高廕相假”让其冒名顶替,在李怀远拒绝后,“应四科举擢第,累除司礼少卿”,从而进入官场,武后长安元年二月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的始祖韦思谦,“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韦思谦祖上多代无做官记载,他本人也是通过“举进士”这一新路子入仕,虽然顶着京兆韦氏的光辉头衔,实际上他的家庭与一般寒门无异。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少举进士”,并非靠恩荫得官。在武后朝,韦思谦父子先后登上宰相之位,荣满天下,然而,这多为自身奋斗的结果,已很难看出韦思谦父子占了士族门第的光。

相反,这一时期的庶族中,有些竟然是累世宰辅,比如南阳岑家,岑文本于贞观十六年以中书舍人兼侍郎拜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成为当朝宰相,从而开启了一代豪门之路。他的侄子岑长倩“少为文本所鞠,同于己子。”岑长倩后于永淳元年四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直到天授二年十月被杀,魏相达9年6个月,是武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岑长倩的直系孙岑羲也于中宗朝拜相,一门三世皆宰辅,实为天下之重望。太宗时另一宰相戴胄,“虽有干局,而无学术”,是典型的庶族,然而由于“明习律令,尤晓文簿”,时论“以为左右丞称职,武德已来,一人而已”,凭借自己的政治才干,戴胄贞观四年参预朝政。戴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戴至德在高宗乾封二年拜同东西台三品,“父子十数年间相继为尚书,预知国政,时以为荣”,戴至德死后,高宗“辍朝三日,使百官以次赴宅哭之”,能享受如此之高荣誉者,唐初也只有魏征、高士廉和戴至德3位宰相,由此可见,戴氏家族之盛不亚于当时的士族名门。

2、士族在唐初四朝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庶族宰相逐渐成为多数派。

在太祖朝12位宰相中,李世民、李元吉贵为皇子,而杨恭仁、陈叔达、萧瑀分别出自隋朝、南陈、南梁皇室,其出身比士族更加尊贵。裴寂、裴矩出自闻喜裴氏,窦威、窦抗出自扶风窦氏,宇文士及家族为洛阳豪门,即便唯一一位出自寒门的宰相刘文静,其祖刘懿用也做过石州刺史这样的高官。我们完全可以说太祖在位的九年所任用的12位宰相,除刘文静一人庶族外,其他的非勋即贵。

太宗实际任用宰相21人,这21人中,高士廉、长孙无忌为舅甥关系,且二人分别出自北齐皇室和北魏皇室,且与太宗又姻亲关系,二人都是勋贵之身。杜淹、杜如晦为叔侄关系,二人是杜陵杜氏在唐朝政治界的代表。其他如李靖、萧瑀、王珪、崔仁师、杨弘礼、杨师道也分别出自士族名门。但是,太宗朝宰相与高祖朝宰相比较,庶族者大幅增加,像李世勣、张亮、岑文本、戴胄、马周、魏征、刘洎等11人,都门第低微,其中也不乏出身农民者,《旧唐书·列传第十九》载张亮“素寒贱,以农为业”,《旧唐书·列传第二十四》载马周“少孤贫···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最后靠着自己的政治才干才致位宰相。

到高宗时,庶族出任宰相的任数和比例都继续有所升高。在高宗任用的47位宰相中,除长孙无忌、李世勣、褚遂良为前朝老臣外,其余宰相都是太宗自己任命。在这44人中,士族者只有柳奭、于志宁、宇文节、崔敦礼、卢承庆、窦德玄、杨弘武、李安期、李敬玄、薛元超、李义琰、裴炎、崔知温等13人,其他31人均为庶族,士族者只占44人的25%。

高宗于永淳元年病逝,中宗李显登基,但是大权掌握在武后手中,中宗睿宗只不过是傀儡而已,因此,本文将684年正月—705年正月在位的宰相全部算入武后一朝。在这21年中,武后共用78人为相,其中19人为士族出身,这19人中,京兆韦氏占据8人,分别为出自小逍遥公房的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父子,出自陨公房的韦代价、韦巨源、韦安石,出自西眷的韦弘敏,出自东眷的韦方质。京兆韦氏在武后朝势力烜赫一时。但是其他士族在武后朝却多不显。像闻喜裴氏只有裴炎、裴居道、裴行本三人其中,裴炎还是680年拜的同凤阁鸾台三品。武后大量戳用庶族宰相,像范履冰、邢文伟、张光辅之辈,都是胥吏出身。

唐初四朝中,共有李唐皇室宰相2人,前朝皇室宰相7人,士族宰相45人。

庶族宰相共有91人。占据了唐初宰相总数的x%。由此可见,在唐初,宰相中的大多数为庶族而非士族。

3、 庶族宰相的亲缘裙带

在庶族宰相中,有多人之间存在亲缘关系。除上文所讲的岑文本——岑长倩、戴胄——戴至德两对庶族父子宰相外,还有另外两对庶族父子宰相,他们是:乐彦玮——乐思晦、张文瓘——张锡。兄弟宰相为2个系别、3个家族:来恒——来济,他们的父亲为隋朝大将军来护儿,来护儿在江都被杀后,二人通过科举入仕,在高宗朝先后拜相;武承嗣——武三思——武攸宁——宗秦客——宗楚客,三武为武后亲侄,二秦为武后亲甥,五人都缺乏政治才干,靠着和武后血缘关系的天然优势先后拜相。舅甥宰相1对:许囿师——郝处俊。史书中未明确记载许圉师与郝处俊的关系,但《旧唐书》卷八十八《郝处俊传》载:“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也。父相贵,隋末,与妻父许绍据硖州归国。”《旧唐书》卷六十三《许绍传》载:“许绍,字嗣宗,本高阳人也,梁末徙于周,因家于安陆”,“绍少子圉师···显庆二年,累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由这两处史料可以推断出,许圉师和郝处俊实为舅甥之亲。

以上所举是庶族宰相中家庭背景最为深厚、裙带关系最为突出的案例,宰相中的子侄辈拥有比常人甚至比士族子弟更为优越的政治平台。除以上这些直系血亲宰相外,其他庶族宰相的背景也不可小觑,张大安为贞观名将、郯国公张公谨之子;刘文静“祖懿用,石州刺史。父韶,隋时战没,赠上仪同三司”;狄仁杰“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阎立本是“隋殿内少监毗之子也”,他的兄长阎立德也做官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即便是裙带宰相中的第一代,也往往由着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来氏兄弟的祖辈虽无人位居达官显职,但是他们的父亲来护儿在隋炀帝时就任左翊卫大将军,为正三品要员;三代宰相中的第一代岑文本,“祖善方,仕萧察礼部尚书;父之象,隋末为邯郸令”,也称得上是世宦之家。舅甥宰相中的许圉师,“曾祖弘,祖法光,俱为楚州刺史。 父许绍,唐硖州刺史,封安陆郡公”,祖上三世均为五品以上官员。

由此可见,庶族宰相不一定是家境卑微之人,只不过由于历史认可度等方面的原因,尽管家势显赫,但是终究没法被当世认同为士族。

唐朝以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为宰相,但由于左右仆射位高权重,皇帝一般不轻易授人,他官一般加“同平章”或“同三品”之衔为相,唯独中书令和侍中则否,“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亦尝为宰相···其仆射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 通过对《旧唐书·宰相年表》的统计,在唐初165任宰相中,有19任由门下侍郎升任,有14任由中书侍郎升任。在六部中,兵部尚书、侍郎共升任宰相者16人,任数居六部之首。而职权相对较轻的礼部,在唐初只有于志宁、武承嗣、范履冰三位尚书拜相,是六部中拜相人数最少的部门。尚书都省所出宰相并不多,其中左右丞各有两人升任宰相。

三、 宰相的升迁路径

唐朝以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为宰相,但由于左右仆射位高权重,皇帝一般不轻易授人,他官一般加“同平章”或“同三品”之衔为相,唯独中书令和侍中则否,“大唐侍中、中书令是真宰相。尚书左、右仆射亦尝为宰相···其仆射贞观末始加平章事,方为宰相。” 通过对《旧唐书·宰相年表》的统计,在唐初165任宰相中,有19任由门下侍郎升任,有14任由中书侍郎升任。在六部中,兵部尚书、侍郎共升任宰相者16人,任数居六部之首。而职权相对较轻的礼部,在唐初只有于志宁、武承嗣、范履冰三位尚书拜相,是六部中拜相人数最少的部门。尚书都省所出宰相并不多,其中左右丞各有两人升任宰相。

(此表根据《旧唐书·宰相年表》和《新唐书·宰相年表》辑出,并相应参考了《资治通鉴》、《唐六典》《唐会要》等资料)

四朝宰相的平均任期都较短。太祖一朝9任宰相的平均任期为3年9个月,太宗朝23任宰相,平均任期为4年零10个月半,是四朝中宰相平均任期最长的一朝。高宗40任宰相,平均任期4年1个月。武后朝宰相人数最多,任数达82任,平均在位时间却最短,只有1年零9个月半,四朝合在一起共156任宰相,平均任期3年。

四朝宰相的平均任期都较短。太祖一朝9任宰相的平均任期为3年9个月,太宗朝23任宰相,平均任期为4年零10个月半,是四朝中宰相平均任期最长的一朝。高宗40任宰相,平均任期4年1个月。武后朝宰相人数最多,任数达82任,平均在位时间却最短,只有1年零9个月半,四朝合在一起共156任宰相,平均任期3年。

唐初的宰相有一半是从中书、门下两省侍中和六部尚书、侍中升任,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是最容易升迁为宰相的官员,此外,兵、吏二部尚书、侍郎也往往是宰相的热门人选。

----------------------------------------------------------------------

[i] 《通典·职官三·宰相》卷二十一)

[ii] 《唐会要 》列高宗宰相47人,其中长孙无忌、李世勣、褚遂良分别于贞观x年、贞观十七年、贞观十八年拜相,是太宗留给太子李治的辅政班子,因此将这3位宰相列入太宗朝,不再把他们列入在高宗朝内,以免重复计算。

[iii] 《唐会要》列武后宰相78人,其中刘仁轨、薛元超、裴炎、

[iv] 《旧唐书》卷七四《岑文本传附岑长倩传》

[v]《旧唐书》卷七四《戴胄传附戴至德传》

[vi] 《旧唐书》卷七四《戴胄传附戴至德传》

[vii] 《旧唐书》卷七四《戴胄传附戴至德传》

[viii] 《旧唐书》卷七四《戴胄传附戴至德传》

[ix] 《旧唐书》卷七四《戴胄传附戴至德传》

[x] 《旧唐书》卷六一《刘文静传》

[xi] 《旧唐书》卷九三《狄仁杰传》

[xii] 《旧唐书》卷八一《阎立德传附阎立本传》

[xiii]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

[xiv] 《通典》卷二一《职官三·宰相》

关键词: